秋冬季健康教育-蚊媒类传染病之基孔肯雅热防护专栏

发布者:公共事务管理处发布时间:2025-10-23浏览次数:10

一、疾病简介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通过伊蚊(花蚊子)叮咬传播,与登革热传播途径相似。近年来,部分东南亚、南亚及非洲地区出现流行,我国偶有输入性病例报告。高校师生因旅行、交流等原因出入境较多,需对该病保持基本了解与防范。


二、常见症状

1.突发高热(可达39–40℃);

2.明显的关节疼痛或肿胀(尤其是手腕、脚踝、膝关节),疼痛可剧烈;

3.可伴随头痛、肌肉痛、皮疹、恶心或疲劳等;

4.多数患者在1周内好转,但部分人关节痛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5.症状与登革热相似,但基孔肯雅热更突出“关节痛”,一般不会出现严重出血表现。


三、传播方式

基孔肯雅热经蚊虫叮咬传播,主要传播媒介为白纹伊蚊与埃及伊蚊病毒不会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潜伏期通常为2–12天(平均 4–7 天),发病初期传染性较高。


四、自我防护要点

一、防蚊灭蚊是关键

清除宿舍、阳台、校园内的积水容器(花盆托盘、水桶、饮水机底盘等);

保持排水沟畅通,覆盖储水容器;

每周至少一次彻底清理蚊虫孳生地。

二、个人防蚊措施

穿浅色长袖衣裤,使用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成分的驱蚊剂;

使用蚊香、电蚊液、蚊帐等物理防蚊手段。

三、出行与返校防控

前往登革热或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行时,应做好防蚊准备;

返校后若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说明旅行史。


五、就医与报告提醒

1.出现高热伴明显关节疼痛或皮疹的症状,应尽快到校医院或正规医院就诊;

2.近期有境外或南方地区旅行史的,应主动告知医生;

3.切勿自行服药,尤其避免使用含阿司匹林类的药物;


六、温馨提示

1.基孔肯雅热和登革热的传播媒介相同、预防措施一致。

2.感染后一般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但仍应保持防蚊的习惯。

3.高校可定期组织宿舍灭蚊行动和宣传活动。

防蚊就是防病。不积水、不叮咬、不恐慌,是防控基孔肯雅热最简单有效的三条准则。让我们携手共建清洁、健康、安全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