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健康教育-蚊媒类传染病之登革热防护专栏

发布者:公共事务管理处发布时间:2025-10-21浏览次数:14

一、疾病简介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并非经人传人传播。主要传播媒介为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我国登革热病例多为境外输入或局地传播,夏秋季为高发期,但部分南方地区可延续至初冬。随着国际交流与气温变化,高校师生在秋冬季仍需保持警惕。


二、常见症状

1.起病急,表现为发热(常在39℃ 以上);

2.伴随头痛、眼眶痛、肌肉或关节疼痛、乏力,故又称“断骨热”;

3.有些患者出现皮疹、恶心、呕吐;

4.严重者可能出现出血倾向或休克(登革热重症)。

5.大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可完全康复,但早识别、早就医至关重要。


三、传播方式

登革热通过被感染的伊蚊叮咬传播。被叮咬后,病毒在体内潜伏3–14 天(平均 4–7 天)即可发病。伊蚊喜栖息在干净积水容器中,如花盆托盘、废旧轮胎、饮水桶、室外下水沟等。


四、自我防护要点

1.防蚊灭蚊:

2.清除宿舍阳台、楼道及校园环境中的积水;

3.每周检查一次花盆托盘、水桶、饮水机底盘等;

4.使用蚊香、电蚊液、驱蚊喷剂或蚊帐。

5.避免被叮咬:

6.穿浅色、长袖衣裤;

7.使用含避蚊胺或派卡瑞丁成分的驱蚊剂。

8.防输入传播:近期有东南亚或南方地区旅行史的师生,返校后若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应立即就医并说明旅行史。

9.环境治理:


五、就医与报告提醒

1.出现高热伴皮疹、眼眶痛或肌肉关节剧烈疼痛等症状,应立即前往校医院或定点医院就诊;

2.不可自行服用含阿司匹林或布洛芬类退烧药,以免增加出血风险;

3.若出现出血、持续高热、明显乏力,应尽快送医。

4.有旅行史者务必告知医生,以便进行登革热检测与监测。


六、温馨提示

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伊蚊主要在白天叮咬,上午与傍晚为高峰期。伊蚊的飞行距离一般不超过 100 米,清理宿舍及楼道积水即可显著降低风险。登革热无特效药,早期识别与预防最重要。

登革热可防可控,不被蚊叮、不留积水、不慌不信谣,让清爽的校园生活远离“花蚊子”的打扰,共筑安全健康的学习环境。